首页 公告栏 联系我们
首页 > 大使活动
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接受黎“战略档案”网站专访
2021-03-30 03:41

  近日,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接受黎“战略档案”网站专访,谈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黎关系,内容如下:

  记者:除油气资源需求外,中方如何看待阿拉伯世界?

  王大使: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新。2000多年来,中阿双方在古丝绸之路上商使交属,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患难与共,在各自国家建设事业中守望相助,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的主旋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包括黎巴嫩在内的19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已经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强调,我们要抓住未来5年的关键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确立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行动理念,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5年来,中阿双方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坚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合作理念,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进新时代战略伙伴关系,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双方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框架进一步夯实。在沙特,中国铁建承建的麦加轻轨是沙特第一条轻轨铁路,以零事故记录赢得了全球穆斯林的广泛赞誉;在阿联酋,中企承建的阿布扎比哈里发港1号集装箱码头扩建项目已正式交付,为阿联酋经济的增长和多元化提供有力支撑;在卡塔尔,中企承建的2022年世界杯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项目登上了新发行的10卡塔尔里亚尔面值纸币;在突尼斯,首个海外北斗中心搭建起中阿卫星导航开放合作平台,成为中阿共享高新科技发展成果的纽带;在黎巴嫩,中国援建黎巴嫩国家高等音乐学院项目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成为中黎共建“一带一路”、凝聚两国友谊的大型标志性项目。与此同时,中阿人文交流不断走深走实,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阿新闻交流中心纷纷上线,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积极推进,中阿友好大会、文明对话、新闻合作论坛等人文交流活动定期举行。

  2020年7月,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0年至2022年行动执行计划》,为下一阶段中阿深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进一步擘画了蓝图。比如在黎巴嫩朋友非常关心的经贸领域,中阿双方将继续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企业家大会等活动丰富双方企业对接渠道,鼓励中阿贸易和投资往来;加快中国与有关阿拉伯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促进中阿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双方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互鉴,鼓励双方信息通信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信息通信和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树立了国与国合作抗疫的典范,成为中阿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阿拉伯国家向中方捐赠1000多万只口罩等亟需医疗物资。中方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共100多万份检测试剂盒、1800多万只口罩,向8个阿拉伯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双方举办了40多次专家视频会,中国同阿联酋、埃及、摩洛哥等多国的疫苗合作进展顺利。尽管受疫情严重冲击和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影响,中阿互利共赢合作依然稳步推进,以鲜明的稳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和南南合作的样板。2020年上半年,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整体贸易额达到1150亿美元,中国稳居阿拉伯国家第一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阿复工复产、新闻合作、改革发展等合作梯次跟进,深入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不断充实和丰富中阿合作的内涵。

  记者:本地区在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影响下产生分裂,对阿拉伯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什么影响?

  王大使:“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倡导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始终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不划小圈子、不搞“一言堂”,秉持开放态度,把寻找实现利益最大公约数放在首位,切实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使世界多边主义变得更为强大。

  中东地区仍面临消除和平之殇、破解发展之困的紧迫任务。中方认为,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安全。冲突各方应该开启对话,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推进政治解决上形成聚焦。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当事方、周边国家、地区组织意愿和作用,而非从外部强加解决方案,要为对话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间。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公正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是中东地区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前提。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坚持“两国方案”的正确方向,以联合国有关决议、“土地换和平”原则等国际共识为基础,努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方高度关注巴勒斯坦问题,始终秉持国际公理和道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中方支持巴勒斯坦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支持有利于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和平解决的努力。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中方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早日实现巴勒斯坦问题的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作出不懈努力,为早日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记者:地区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能否成为吸引中方企业和投资商的积极因素,如何为此创造条件?

  王大使:“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之路。2013年至2020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17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例如,中国企业在埃及投资建设的玻璃纤维制造项目坚持实施本土化管理,埃及员工占比达97%以上,60%的部门第一负责人是埃及员工,年产值超过2.2亿美元,不仅使埃及成为世界第三大玻璃纤维生产国,也为当地创造2500余个就业岗位,培养了众多技术和管理人才。2021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双方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有着很大的互补性。近年来,中方根据阿方需要积极为各领域阿拉伯人才组织培训班,积极向阿拉伯国家学子提供奖学金,鼓励海外中国企业积极为阿拉伯青年创造就业和实习岗位,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根据《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0年至2022年行动执行计划》,中方将继续加强对阿方人才的培训,深化双方在教育、科研、职业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多人才资源。日前,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开展的黎巴嫩妇女与青年经济能力提升项目已经正式立项,旨在促进黎妇女和青年群体增加收入、改善生计,帮助黎商业发展服务机构提高能力。

  记者:黎巴嫩是重要的经贸枢纽,虽然黎各派和民众对华友好,但黎方对发展黎中关系似乎并不积极,黎如何更积极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王大使:2021年恰逢中黎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黎关系历经时间和风雨考验,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黎巴嫩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黎巴嫩各界的积极响应,黎历届政府和各党派均表达过深化对华务实合作的积极意愿,中黎双方就开展“一带一路”框架下双边合作的磋商和沟通一直没有间断。2017年,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为新时期中黎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

  中方始终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黎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合作,在对黎合作上从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坚持尊重黎方主权,坚持尊重黎方意愿,坚持遵守国际规则,也绝不会拉一派打一派。只要是能满足黎巴嫩国家发展及其人民福祉的需求、保障中黎参建各方互利共赢、加深两国友谊的项目,中方均愿积极对接、研究和探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担任驻黎大使4年半来,我亲身体会到黎巴嫩各界朋友对加强中黎各领域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殷切期待。由于多种原因,黎巴嫩近年来没有提出大型项目规划,中国目前在黎巴嫩没有重大投资项目,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也对中黎人员交流和贸易交往造成了一定阻碍,但中黎双方一直就进一步推动务实合作保持着积极沟通和探讨。一些中国企业对黎电力、电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大型项目抱有兴趣,目前正努力探索、调研黎巴嫩市场。黎巴嫩的朋友们也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拓展对华合作,争取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有特色、竞争力强的商品。当前,黎巴嫩面临多重挑战,很多黎巴嫩人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我们真诚希望黎巴嫩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享有和平、安全、繁荣的未来。我们期待和黎巴嫩各界朋友共同努力,继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切实的成果,为中黎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构建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章】